close

    95126中時電子報有一則關於理財規劃的新聞,在此與各位朋友分享。


 


    文章的內容敘述麥肯錫調查國人與理財專員接觸經驗,每100人當中只有2人曾有過:「哇!服務超乎預期」的驚喜感


 


    據統計,客戶感受到銀行服務超過預期驚喜感的,在美國高達47% ;亞洲國家普遍不高,印尼13%、印度12%、菲律賓10%、馬來西亞8%,相形之下,台灣只有2%。亞洲四小龍國家則比上述東南亞國家低,新加坡6%、香港5%、南韓3%,台灣的比率在四小龍之末。


 


    為什麼台灣民眾的驚喜感會那樣的低,甚至亞洲四小龍的數據也那麼難看。


我想可能是『觀念』與『制度』所產生的結果。


 


    在一次的研討會中,香港CFP分享一個很有趣現象,在香港,多數投資人對於投資期間的短期、中期、長期的定義,為短期→3天;中期→7天;長期→1個月。回到台灣,情況有好些嗎?


 


    於是,許多遇到理專的投資人最關心的是,什麼基金目前最火紅?什麼基金短期報酬率最高?什麼基金可以最快賺到錢?


 


    理專礙於民眾的觀念認知,以及自身的專業能力,所以當媒體(投信)追逐、介紹某個區域或是國家的共同基金,或是某一類型的共同基金時,幾乎這些被點名的基金,就成為被推薦(或滿足)客戶的好商品。這是我說的其一『觀念』


 


    金控、集團念茲在茲的就是獲利,而且是短期財務報表上要看得到的。於是理專也肩負著沉重的業績壓力,加上每家金控、集團自家的商品或是代理的商品,不一定是當下的客戶所合適的商品,於是,利益衝突的問題,以及是否以投資人利益為優先的疑慮就一一浮現。這是我說的其二『制度』


 


    最後看看麥肯錫的另一項調查, 2001年到2004年,消費者只跟單一家銀行往來的比例,台灣從63%降到54%,下滑幅度(9個百分點)比南韓(下跌6個百分點)、新加坡(下跌1個百分點)、香港(上升6個百分點)都大。


 


    隨著財富管理業務日趨成熟,銀行理財業務卻面臨客戶忠誠度下降的考驗。這給您帶來什麼樣的思考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朱惠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